皮家人论坛's Archiver

皮伯勋 发表于 2007-5-10 19:22

巫山县大昌镇有皮姓100余人

峡山客记

   天,下着雨。山谷弥漫雨雾,山里不时发出阵阵林涛声。我们冒雨进山,去皮家矸村庄。我走进那植被葱茏的大山,就感到入林仰面不见天,登峰俯首不见地。

   皮家矸,系巫山县大昌镇白云乡太阳村的一个社,地处巫山小三峡大山深处的山梁上,倚山临谷。在村口,眺望四周,尽是连绵起伏的峰峦,好像一大群牲口,沉浸在雨雾里。倏地,我突然想起:“天下名山何其多,惟有此地峰成林”的诗句。

   一进村,我就耳闻读书声,循声望去,几个孩童正坐在一泥墙屋里,朗朗念书。山民与我耳语,那是村里的学校,全校7名学生,其中,3个小孩读学前班、4个小孩念小学一册课本,那一脸稚气、穿着蓝色学生装,站在小黑板前讲课的青年,是皮家矸人的唯一老师。嚯!真是有志不在年高!

   与这所村校相邻的是一个低矮的泥墙房子,那是“五保户”许德华的住屋。许德华自幼丧了双亲,他姐姐出嫁的那年,便与姐姐一同来到山里,尔后,姐姐因病谢世。前年,他在一次上山打柴时,不慎跌断颈骨而致残,自那以后,皮家矸的35户人家,轮流照料他,每天,乡亲们自带粮食、猪料、柴火,来帮他煮饭、喂猪、耕地……

   年届78岁的许德华,平生未婚,长年客居山里,死守田地,不弃乡求媳,离土而去。然而,皮家矸穷,全社那80亩瘠薄地,只生得出土豆、玉米、红苕,庄稼靠汗水,广种薄收。山里的姑娘纷纷去了山外。于是,拥有103人的皮家矸,竟有20来个单身汉。一晃几十年的光景逝去,许德华终未娶媳安家,是村里年龄最大的单身老汉。

   皮家矸多为皮姓,外姓甚少。据说早在“湖广镇四川”时,他们是同一先祖的子孙。这里的山民淳朴友善、邻里和睦、亲如一家。或许,正是因为皮家矸人有那可贵品质,才招徕了上门女婿――童玉喜。

   童玉喜,25岁那年,从山那边来到皮家矸,与皮家妹子结为秦晋之好,当上了皮家的上门女婿。

   山雨,霏霏。山风,飕飕。

   我们马不停蹄径直来到社长童玉喜家。童嫂说;“玉喜打猎去了,带着狗,待天亮就出了家门。”

   她把我们迎进屋里,抱来树根,在堂屋升起一堆火,倒杯山茶,让我们暖暖身子,消除料峭的春寒,又端出一蒸笼热气腾腾的土豆请我们品尝!

   一会儿,童玉喜肩扛一只足有70斤重的麻黑野山羊回来了。他那瘦削的脸淌着雨水,衣裤湿淋淋的,见了客人,不胜高兴,拿出酒罐,吆喝大伙喝陈年老酒,祛寒暖身。真是一把好手,如此天气,进山狩猎,竟有所获,令人折服。

   “这家伙,我候了两天,它才入了圈套。”童玉喜脱下衣衫,手捧酒碗,边说边咕噜豪饮:“哎!大凡收获玉米的季节,就总有成群结队的山猴,跑来偷袭;待土豆、红苕成熟,野猪、山羊又来啃吃。这山里的日子过得真难!”

   一番话,使我释然,他日夜狩猎,不是为了充饥,而是捍卫生活。

   这位40开外,身材硕实,性情豪爽的大山儿子,打开话匣就聊起山里的事来:皮家矸土劣、缺水,难以长出经济作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喂猪,可猪又只能养到百来斤,就得背出山去,否则,大山僻岭,山高路险,难能背出。再说就是山里人视水如油,村里只有一个泉眼,那水仅够人畜饮用。他说那泉眼很远,挑一桶水,来回得花三个小时。几十年来,夫妇俩用那曾养育皮家矸世代子孙的泉水,将自己二个儿子养育成人。长子已结婚安家,幺儿村小任教……

   蓦地,我才豁然醒悟,原来那村口青年教师,就是他的儿子――童红平。

   童玉喜把儿子留在村里教书,是祈望皮家矸的下一代将来有文化知识,尽管他那刚满17岁的儿子是小学文化,可他做得到的。时下,他带领村民培育乡政府调来的5000株优质花椒苗。他说这是乡政府对皮家矸实施扶贫计划的一部分,往后咱山里也将脱贫致富!

   童玉喜兴头上,即兴唱起三峡民歌:

   一根烟袋五寸长!袋袋支支敬新郎!郎吃一口递给姐!姐吃一口递给郎!吧点口水像蜂糖。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