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漫话襄阳姓氏家谱 [打印本页]

作者: 皮伯勋    时间: 2007-5-19 12:49     标题: 漫话襄阳姓氏家谱

漫话襄阳姓氏家谱

□王力明

从农村进城打工的年轻人大多还知道自己在家族中的辈分,而城里生活的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录家族历史的家谱可能在现代的生活渐渐地远去。襄阳(注:这里主要指现在的襄阳区、襄城区、樊城区)的姓氏有多少呢?现存的姓氏家谱有多少呢?姓氏家谱有什么用途呢?

目前襄阳姓氏约有384个,最少的笔画为二画,如“丁”姓、“卜”姓;最多笔画为二十画,人数较多的姓氏为李、王、张、刘、陈、杨、郭、赵、肖、黄、罗等;明朝时有“喷”姓,现在没有这个姓氏的人了。现在估计襄阳的姓氏家谱应该在五百种以上。

家谱:又称为族谱、宗谱、统谱、世谱、家乘、家史等。唐朝以后把玉牒和家谱统称为谱牒。家谱是专门记载和血缘关系结成的亲属集团的世系历史,是一宗族的源流世系、盛衰迁徙、家族活动的真实记录。其内容有始祖的流源、家训、族规、世系表、宗脉、碑文、祀产、人物图像、故里图、人物事迹等。其意义是研究地方史的文献之一,其内容具有翔实性、广泛性、地区性、时代性等特点。姓氏起源母系社会,夏朝时期产生了谱牒、商周时期进一步成形;秦汉至魏晋朝谱牒进入到发展高峰如东晋时期的贾弼之撰写的《姓氏谱状》,唐朝的唐太宗下令高士廉等人收集了全国氏族家谱撰写了《氏族志》,唐高宗时改编为《姓氏录》,唐玄宗时修成《姓族系录》。家谱撰写又分官修与私修,两宋时期到1949年10月前是私家修谱的繁荣阶段,其代表体例是宋代欧阳修的小宗修谱方式称欧式,苏询大宗谱法修谱方式称苏式,是中国最为流行体例,还有清代的章学成以史体和史法修纂家谱的方法称为章氏谱式。

襄阳建城有2800多年的历史,据《襄阳县志》记载:夏商时期,襄阳境内居住的有古蛮人、骆越人等部落,此后,这些部族相互融合,生息繁衍,人口渐增。东晋时,黄河流域特别是秦雍流民大量迁入,人口大增。经历代政治、战争、移民等因素影响,人口变动很大、姓氏变动也很大。

这几年我接触了不少的人士,他们寻找宗谱各有其目的。

寻找宗亲的:如皮姓,韩国的皮姓委托山东省寿光市政府帮助寻找襄阳的皮姓氏家族这支皮氏家族,这支皮姓是唐朝到韩国的,并与襄阳的皮日休是同宗。还有山西的皮氏家族讲,他们在民国初年来襄阳联系过,当时襄阳东门外十里的地方找到皮姓氏家族的人。

寻根问祖的:如罗姓,广东的罗姓与襄阳罗姓联系讲他们想编修全中华的罗氏宗谱,罗姓起源于襄阳,大概在现襄城区欧庙镇,也就是春秋时的罗国。我询访了襄阳对罗氏有研究的人士,他告诉我:“听老人们讲我们是从宜城迁移到襄阳的。”

继写家谱的:如席姓,安微省某市政协一席姓干部修家谱寻访唐朝席豫的遗迹,讲是和席豫是同宗。还有吴姓、张姓等等。

寻找烈士家人的:如今年初,华中科大的学生来襄樊寻找在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的襄阳籍烈士,都是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家谱来寻找的。

还有寻找故土、寻找亲人的,等等。

在襄樊的汉江两岸,我通过走访并结合现有的资源寻找到了许多姓氏的家谱,发现有明朝编修的、也有清代修撰的、还有新中国成立前撰写的,现在也有不少人在续修家谱。有许多家谱详细记载家族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赋税以及风土人情、地理概貌、诗词书画等,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研究襄阳的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等。

许多家谱记载了当时的政治与经济:如襄阳黄龙镇的人讲:“王聪儿(白莲教首领)是我们这里的人,这里当时叫黄龙荡,她聚众四五万人,于嘉庆元年四月初攻克了樊城。”从襄阳区东津、峪山等镇不少的家谱中可以看到这次起义对襄阳的影响。在襄阳区东津镇东津村的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家谱、峪山镇的刘氏家谱、樊氏家谱中都反映这一时期,男性人口因战争而锐减的情况,在清嘉庆中期一度出现了两妻制度来增加襄阳的人口。

有的家谱反映了移民的历史:如据史料记载宋金之战,金人抢走襄阳人口3万,宋元之战,蒙古人抢走襄阳人口5万,还有大量的襄阳人口避战火向南逃。至今,在江浙一带还流传有以襄阳这一历史时期为题材的越剧《珍珠塔》。经历战争的洗礼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到了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68年),襄阳城区的人口只有16900人。明朝成化年间,有河南、山西的流民逃荒来到襄阳;明正德年间,山西开始向襄阳移民,一直到清代的嘉庆年间止。在襄城区沿汉江边的农村及樊城区、襄阳区乡村的许多家谱中记录着他们是明清时从山西省曲沃、太原、洪洞等处移民而来的。从刘氏家谱、李氏家谱、薛氏家谱、马氏家谱、张氏家谱、黄氏家谱中,都可以看到从山西移民的情况。襄城区花木店村张家湾马姓的老人讲:“祖上传说,我们是从‘黑姓’而来的,现在分为薛姓、罗姓、马姓、张姓……” 樊城区太平店的刘姓青年人告诉笔者:“祖上传说,从山西移民来的人,脚上小脚指的指甲上都有记号……”襄阳区程河镇撰写《程河志》的程老师讲:“山西有弟兄七人来到襄阳和枣阳分居在七个地方,分别起地名为大房到七房。襄阳区峪山镇徐氏家谱记载,他们是在清代从江西移民而来,因为这里有一片树林,便起地名为徐林。”在樊城老城区内也有不少的家谱记载他们是于清代从湖南等省来这里经商的。

有些家谱记载法律与地名情况:在清代乾隆年间进行了家庭土地划定,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通过对家谱的研究,可以发现许多古今地名的变化,如对襄阳区石桥镇李氏家谱的考证,得出清代“狮子李”现变为“史李”村,“史桥”现变为石桥镇。如通过对襄阳区东津镇的樊氏家谱的考证,可以知道赵家庄、骆姓地、黎家在1950年分别改为赵元村、骆寨村、梨园村,现在又分别改为樊坡村等。如襄城区隆中办事处的隆中附近的地名,明成化年间叫武侯乡,其附近的东家泉、黄板泉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有的家谱记录家族清代民事诉讼的内容,如傅氏家谱等。

许多家谱详细记载了所居地方的地理概貌以及家族内名人的诗词、书画:如米氏家谱 、张氏家谱、赵氏家谱、谭氏家谱、吴氏家谱等。

从家谱研究襄阳原始的风土人情。如襄阳区程河镇的埠口一带,这里还保留着襄阳魏晋以前的民风,正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点应证,在这里不管是男女老少,下河游泳都还保持着裸泳方式。襄樊城南门外的严家冲还有古老的传说――牛生麒麟等。

襄阳姓氏家谱反映的姓氏宗族分布的特点:襄阳区、樊城区农村基本上以姓氏为一村庄,但襄城和襄阳区的山区都是一个村庄有几十个姓氏。这反映了他们是因避战乱驻进山区的,他们大部分是宋代以前襄阳的原住居民。这里有曾家老屋、姜家老屋、刘家老屋、徐家老屋、陆家老屋等,如牌坊村的张姓与汉江边的花木店村的张姓同宗,反映出张姓从山区向江边移居路线等。

襄阳是人杰地灵的地方,涌现出许多名人与历史故事。现在建设新农村,可以利用襄阳名人和历史故事开发旅游经济。

襄樊名胜米公祠、习家池、诸葛亮隐居地等都与姓氏有关。现据姓氏的研究开发的襄城区黄家湾风景区等,而且每个镇都有以姓氏挖掘旅游资源,如襄阳区东津镇沿汉江边就有院岗村是孟浩然的后人集聚地;樊坡村是樊仲甫的后人聚集地,也是襄阳历史上唯一武榜眼樊雄楚家乡,清顺治初年其家人被封为振威将军。东津村是清代单懋谦的家乡,大旺洲村是辛亥革命著名人物刘公的家乡,其刘氏宗人始祖兄弟分布于枣阳、襄阳、郧阳等地。老营村在三国时为蔡村老营,为三国人物蔡瑁的老家,这里还可以看到许多用汉砖修建的房屋等。研究杜氏家谱可知杜甫、杜审言、杜易简在襄阳的居住地,研究柳氏家谱可知南北朝襄阳望族的柳元景、柳世隆居住地及后人等;在樊城区研究邓氏家谱知邓曼、魏氏家谱了解北宋是名人魏泰居住地等;襄城区庞氏、卢氏等家谱的研究都可以开发旅游及招商引资联络海内外宗亲,成为建设襄樊的资源。

襄阳的姓氏家谱是襄樊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河南省桐柏县收藏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刘秀家族的《刘氏宗谱》一套四册。《朱氏家谱》号紫阳堂,《均州金陵朱氏家谱》清宣统元年撰著,先祖朱鸾于明朝崇祯年间自从山西迁移到均县,涉外襄樊市区,宗族有60人参与修订,花费20年才修成,现有34门6000多后裔,不收费、不集资、自愿修订。樊城区的周启成讲,其是祖上湖南人,他们周氏家谱用了20年,花了20多万,现已编撰出一套20多册的《周氏家谱》。中华罗氏宗族修谱襄樊地区的负责人讲广东省一位老人倡议修订《罗氏家谱》,其工程浩大,他做了一年,体会很深,讲:“就象写地方志一样,有很多的难题。”现在在东南亚、英国、美国等世界各地,羊姓宗族都以襄阳的羊祜为祖,把岘山作宗族之堂,凡有羊姓的地方就有岘山堂等。

随着对襄阳姓氏家谱的研究弥补正史以外的襄阳史料、人文资源等,成为襄樊的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源。




欢迎光临 皮家人论坛 (http://pijiaren.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