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 于 皮 氏 受 姓 之 我 见(一)――重庆(江津籍)皮開鑑 [打印本页]

作者: 皮廷开    时间: 2012-4-23 19:05     标题: 关 于 皮 氏 受 姓 之 我 见(一)――重庆(江津籍)皮開鑑

远  古  皮  氏:
  中国地广,人多,民族复杂,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就有“皮氏”存在。
据史载:(夏)帝不降三十五年(大约在公元前1800-公元前1750年),殷侯上甲微灭皮氏国(又叫皮氏部落)。可见“皮氏”的存在至少已有3800年历史。
  据史传和史载:远古时期有二十八位帝氏:皮氏、华氏、夏后氏(即夏桀)、殷商氏(即商纣王)、有虞氏、平林、质沙、三苗、扈氏、义渠、平州、林氏、曲集、有巢氏、郐军、共工氏(即康回)、上衡氏、谷平、阪泉氏(即蚩尤)………。由此也可以看到皮氏其远久的历史。
  “皮氏”之出现,应该和动物皮毛十分相关。在很不发达的氏族社会,在人类掌握纺织工艺之前, 皮毛,制革,制革工匠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工匠,甚至还设有官职,用以为民生,军队,战争服务。
  史载:皮工,是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设置的官位,属于天子六工之一(天子六工:指职掌六个部门的工匠之官,分别是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皮工、草工。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职业技术官员)。
  皮氏国(或许应该叫皮氏邑),夏时期由古皮氏部落建立的诸侯国,其范围大约在现在的山西省河津市阳村乡太阳村东南。太阳村,即古皮氏城的核心区,古皮氏部落曾发源于这一带。皮氏国(皮氏邑)的兴衰在河津市历史中占重要地位。河津市有极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姓氏的发祥地之一。除是皮氏国遗址外:
  河津市,古称耿。公元前1525年商祖乙曾迁都河津。
  次年,商祖乙封弟弟祖丙于耿,建立嬴姓耿国。
  西周建立后(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灭商耿,封周室族人于耿,再次建立耿国,为姬姓耿国。
  公元前611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灭耿,把耿地赐给大夫赵夙为采邑。
  战国时,邑地属魏国皮氏。
  公元前211年,秦置皮氏县,属河东郡(今运城市)管辖。
  汉天凤元年(公元14年)更名延平县。
  东汉时复为皮氏县。三国时属平阳郡(今临汾市)管辖。
  北魏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改为龙门县,
  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为河津县,因境内有黄河和禹门口而得名。
  当时(早在夏,商)的皮氏国,现在的河津市阳村乡太阳村应该是当时皮革的生产集散地,也是这些工匠和官员的集中地。当然他们是氏族或家庭的作坊,由族长或官员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在皮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也有以工匠族长为姓氏者:皮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皮氏,是非常古早的皮氏,至少出自商朝晚期(商朝是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046年)至西周前期(西周是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甚至还更早。它远远早于史籍《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中所记载的姬姓皮氏。
中国远古的姓氏是从“姓”开始的,它是母氏社会的产物,也是整个氏族的称号。姓对外用来区别氏族,对内用来维系本族的血缘关系。比如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尧帝为伊祁姓,舜帝为姚姓,禹帝为姒姓。皮氏也属姓姬(现在的山西,河北地域在远古时属于黄帝。有史料纪述黄帝,夏朝,周朝皆为姬姓)。而“氏”只是其分支,氏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区别贵贱,战国之前,只有贵族才有氏,故男子只称氏而不称姓。
  战国后,姓和氏才逐渐合二为一。中国众多的姓氏中,有80%以上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因而可以说,河津市诞生的皮氏是中国最早而远古的皮氏,它在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都有较大的影响,它也是由先祖官职称谓和工匠族长为姓氏者而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皮氏。它也是姬姓皮氏。
  
  
                             2011年春节
  
  
  
注:
本文所有‘史料’皆出自“百度搜索和百度文库”及“族谱”
欢迎讨论,并征集‘皮氏’资料(包括族谱资料),希望能追索皮氏发展和迁涉信息。
可以通过邮箱[email protected]联系。
作者: 皮廷开    时间: 2012-4-23 19:07

皮  姓  渊  源:
  史载的皮姓渊源有十来个说法,列举如下: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官吏皮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皮工,是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设置的官位,属于天子六工之一(天子六工:指职掌六个部门的工匠之官,分别是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皮工、草工。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职业技术官员)。
  皮工,或皮革工匠的族长,或管理皮革生产的官吏。在人类掌握纺织工艺之前,这是非常重要的官职。
  在皮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也有以工匠族长称谓为姓氏者:皮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皮氏,是非常古早的皮氏,至少出自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甚至早至夏商。远远早于史籍《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中所记载的姬姓皮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卿士樊仲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记载:鲁国是西周王朝最早的分封诸侯国,姬姓为周朝国姓。
  鲁献公(公元前886年-公元前854年)是有八百年历史鲁国的第八代君王,在位32年。
  仲山甫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是一个贤良的周朝卿士,他曾辅佐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中兴西周王朝,因功而受封于阳樊(樊邑,今河南济源),
建有樊国。
  史籍和大多数皮氏族谱中明确记载:“皮氏为周卿士樊仲皮之后,而樊仲皮,就是建立樊国的那位西周大夫仲山甫的后裔。也承袭祖职,担任过东周王室(春秋时代)的卿士。
  樊仲皮,名姬樊,字仲皮(大约生活在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64年)。当时,由于他在樊氏家族中排行老二,不能成为樊国的继承人,因此他被分封在今山西省的河津县一带,其后人就以他名字的末字来号称其地为“皮氏邑”。 皮氏族人大多尊奉樊仲皮为得姓始祖。
  姬姓是周朝的国姓,鲁献公,仲山甫,樊仲皮都是周天子的后代,所以姓中都带有姬字。
  该支皮氏后来在天水郡(今甘肃天水、榆中一带)发展为望族,并融合了许多北方游牧民族,是为天水皮氏、榆中皮氏、陇西皮氏,运城皮氏等。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皮,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记载:皮氏出自郑大夫子皮,望出下邳。
  春秋后期(郑简公时期),郑国的贵族大夫中有个人叫子皮(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0年-公元前?),是执政上卿子展的儿子。是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相国。公元前544年,(郑简公二十二年),子展卒,其子罕虎(子皮)直接接替父亲为执政上卿,
  公元前543年9月曾经举荐,并让贤很有能力的‘子产’为相,传为佳话。
  在子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皮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皮氏后来在下邳郡(今江苏邳县下邳故城)一带发展为望族,因此又称下邳皮氏。
  该支姬姓皮氏族人也尊奉樊仲皮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大夫戴叔皮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戴叔皮(大约是生活在公元前710年-公元前640年)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出自宋国贵族戴氏世家。戴叔皮原来是公子御说身边的著名谋士,他在平定南宫长万之乱,辅佐公子御说即位为宋桓公(公元前681年-公元前651年)的过程中立有大功。
  宋桓公坐稳王位后,拜戴叔皮为大夫,选为五族之贤者,为公族大夫。
  在戴叔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皮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范)祁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国大夫鸱夷子皮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鸱夷子皮,就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越国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家范蠡在治产经商时所用的名字。
  按史籍记载,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是春秋末期楚国宛城人(今河南南阳),青年时学过谋略,后随宛邑令文种到了越国,被越王勾践重用为大夫,成了“智囊”。在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时,他献计卑词厚礼向吴王求和,伴随夫差夫妇赴吴国为人质三年。返越国后帮助勾践制定了“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奋发图强”的战略,使越国国势日益强盛。在协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称霸中原之后,范蠡主动辞官,悄然乘舟离去,涉江入湖浮海,到了齐国陶地(今山东定陶),更名改姓为“鸱夷子皮”,号“朱公”,之后在陶地治产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达到“巨万”。
  在范蠡的后裔子孙以及门生弟子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鸱夷子皮氏,后分衍为鸱夷氏、子皮氏,再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夷氏、皮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皮氏即定陶皮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有熊氏之后,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士大夫叫有熊氏,其后裔中有人自改为复姓詹葛氏,后因读音讹,被世人记为诸葛,便干脆称作诸葛氏。
  后来,诸葛氏因得罪了君主而逃出齐国,到越国出任大夫。他死后被追封为“景皮公”,其儿子因此被人称“小皮公”,后来就依此改姓为皮氏,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此说出自该支皮氏自撰的家谱文献《皮氏宗谱》,但遍查史书皆无所记载,因此,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七个渊源:源于乌蛮族,出自唐朝南诏王国四世王皮逻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皮逻阁,公元697~748年,亦称魁乐觉、蒙归义,云南蒙舍州乌蛮族(蒙舍诏部落)贵族,著名唐朝南诏王国第四世王。
  古代的“乌蛮族”,即指今云南地区的巍山彝族、大理白族的先民。
  皮逻阁是古代南诏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国王。在他继承王位之前,蒙舍诏部落只是“六诏”之一,经过皮逻阁的经营与拓展,蒙舍诏最终统一了洱海地区,进兵爨地,并吞了整个滇池地区,把蒙舍诏发展为“南国大诏”,使“南诏”之名由一诏而为洱海地区之统称。继而,皮逻阁将南诏发展为统治整个云南及其周边广阔区域的西南地方政权,充分体现了皮逻阁的雄才大略。
  在皮逻阁的次子诚节、三子晟崇、四子成进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名字中的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汉化称皮氏,世代相传至今,成为今天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的皮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辽国时期官吏皮室军,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在辽国时期,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设置有著名的“皮室军详稳局”。皮室军,就是辽国朝廷的亲军卫队,隶属于北面军官院主(北院大王)统辖。下设有左、右、北、南、黄五个详稳局,分别掌管各皮室军的政令。
  “皮室”,就是古契丹语“金刚”的意思,辽太祖在契丹各部中亲自挑选了数千名豪勇强健之士,组建成一支心腹亲军卫队,后依例扩建为“皮室”,约六千余人,其装备、战斗力、待遇等都是最高的,各详稳局的首领就称作“皮室”。
  当时,辽国的皮室非常著名,与拽剌、墨离合称“三军”,形成了辽国军队的核心。
  在左皮室、右皮室、北皮室、南皮室、黄皮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
汉化为姓氏者,就称作皮室氏、金刚氏,后省称皮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贞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皮玛那乎氏,出自明朝末期驻扎在皮形地区(今辽宁阜新卧凤沟乡和国华乡)的蒙古贞部落。“蒙古贞”,就是最早脱离游牧活动而从事农耕经济生产的蒙古族部落。
  在蒙古语中,“皮玛那乎”即“前哨、守卫、狼烟台”之义,是重要的边境军事设施,明朝军队称其为“烽火台”,蒙古族人则称其为“皮形”。
世代驻扎在“皮形”的蒙古贞部族人士兵中,有因以为姓氏者,即称皮玛那乎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在蒙古族皮玛那乎氏族人中,有冠汉姓为皮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记载并解译:满族各地的很多氏族的满语名称,都与动物及动物皮相关。有一部分在逐渐汉语化的过程中冠汉姓为皮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从上面历列的“皮姓”渊源资料来看,一个现在人口已位在姓氏300位之后的皮姓都是那么的纵横涟漪,其他姓氏就更精彩丰富了。从这些“渊源”据典中,可以看到:“皮姓人”在各地,各民族几千年的融合和变迁中,不但以中原为主,并随中原的发展而发展,随中原的扩大而扩大,还与我国的少数民族发展相关。
  因而,有理由认为:中原地域和汉民族的“皮姓”人,多是由“皮工氏”,“樊仲皮”,“郑子皮”,“戴叔皮”,“定陶皮氏”繁衍而来。特别是“皮工氏”,“樊仲皮”,“戴叔皮”相关的时间更早。



                                  2011年春节

注:
本文所有‘史料’皆出自“百度搜索和百度文库”及“族谱”
欢迎讨论,并征集‘皮氏’资料(包括族谱资料),希望能追索皮氏发展和迁涉信息。
可以通过邮箱[email protected]联系。
作者: 皮廷开    时间: 2012-4-23 19:08

仲 山 甫 和 樊 仲 皮:
  据史籍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3年)消灭商纣王,建立西周王朝。周武王分封弟弟周公旦为鲁国诸侯王,周公旦为辅佐周武王和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将鲁国委给自己的儿子――伯禽,他就是开创鲁国八百年历史的鲁公伯禽。
  鲁献公(公元前886年-公元前854年)是鲁公伯禽的第六代子孙,是鲁国第八代国君,在位32年。
  仲山甫,姓姬,樊氏,名穆仲(排行老二),字山甫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是一个贤良的周朝卿士,他曾辅佐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中兴西周王朝,因功而受封于阳樊(樊邑,今河南济源),建有樊国,爵位为侯,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他的后代子孙,后来也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而我国就开始有了“樊”这个氏。
  在仲山甫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樊仲皮(约公元前720-公元前664年),受祖德荫庇,也是周朝(东周)卿士。这位樊仲皮,在当时樊家的排行也是老二,所以没有成为樊国的继承人,而在东周时代所实施的分封制度之下,被封在现在山西省河津市的“皮氏邑”。结果,他的子孙也就此以父王的皮字为氏,统统姓了皮。相传这就是我国皮氏受姓的最初来源。
  樊仲皮,生辰不祥,岁数不祥。但是肯定卒于公元前664年。《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云:樊皮叛王。樊皮即樊仲皮,是仲山甫的后人。樊仲皮叛王后,当时的周惠王命虢公讨伐樊国,并于10月把樊仲皮抓回京师,(庄公29年,即周惠王12年,即公元前664年)当年,应该是他的忌年。   樊仲皮极可能在周桓王(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96年)后期,或周庄王,周釐王(公元前696年-公元前676年)时期为周朝(东周)卿士,并受封于“皮氏邑”的。
  从上述史实来看:仲山甫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880年-公元前800年。
因为他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鲁献公是公元前886年登基,公元前854年驾崩的。他又辅佐过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中兴西周王朝。   樊仲皮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64年。因为他先要有一定岁数和能力,才能为“周朝(东周)卿士”和受封于“皮氏邑”。他“叛王”,应该是他有了相当的能力和功绩之后的事,年龄也应该在中年,即40-50岁左右。
  因而,仲山甫和樊仲皮相距年代大约130-150年。
  樊仲皮姓姬,樊氏,排行老二,分封前应该叫‘姬樊仲’。因为分封在‘皮氏邑’,才有‘樊仲皮’一说。

                                2011年春节

注:
本文所有‘史料’皆出自“百度搜索和百度文库”及“族谱”
欢迎讨论,并征集‘皮氏’资料(包括族谱资料),希望能追索皮氏发展和迁涉信息。
可以通过邮箱[email protected]联系。
作者: 皮廷开    时间: 2012-4-23 19:09

皮 氏 起 源 之 我 见:
  在“皮姓起源”的各种版本中,在“皮家人论坛”中,以及我的族谱中,都讲到:皮姓人是因“樊仲皮”而得姓。我认为:
  1,应该承认“皮姓”是一个远古姓氏。
否则,史载的3800年前的(夏)帝不降三十五年(大约在公元前1800-公元前1750年),殷侯上甲微灭皮氏国(又叫皮氏部落)。从何而来。
  2,皮姓是由“皮革工匠”,“皮革族长”,“皮工(官员)逐步演变,简化而成。
  3,虽然“皮氏国”曾已被亡,但是“皮氏邑”还在。其后还曾得“皮氏邑,
皮氏县”之实名。
  4,“樊仲皮”本姓姬,赐樊氏。
  “皮氏”也属姬姓(现在的山西,河北地域在远古时属于黄帝。有史料纪述黄帝,夏朝,周朝皆为姬姓。)前面已经讲过,姬是姓,氏是其支系,因而不存在“皮氏”是从“樊氏”中繁衍而来的,“皮氏”应该比“樊氏”更早一些。
  5,春秋早年(大约公元前700年之后),是樊家二少爷受封于“皮氏邑”,相当
于邑长。进而才有“樊仲皮”其称。特别强调:是因为有“皮氏和皮氏邑”,后才有“樊仲皮”。可以肯定:樊仲皮不是皮氏的血缘祖宗。
  6,春秋各诸侯国战争不断,兼并不断。公元前664年,“樊仲皮”为“樊国”利益“叛变周惠王”被害。按当时的刑法,当灭几族。当年,后人肯定不敢公开把他当老祖宗的。
  7,当年,是“周惠王”命令“虢国国君”从“樊国”把“樊仲皮”押解回到京城(洛阳)。可以说:“皮氏邑”只是“樊仲皮”的分封之地,叫食邑,就是邑长,收租,受其供奉。但是他没有权利去改变邑人的姓氏。他仍在“樊国”生活,经营。
  8,从年代上来看,“樊仲皮和戴叔皮”是同一年代的人,都生活在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30年左右。而“子皮和范蠡”也生活在另一个同年代,不过他们晚了100多年。
  9,是不是可以说:“樊仲皮,戴叔皮,子皮”中的“皮”都和“远古盐津皮氏”相关,都是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700年这1000多年皮氏人向各地迁涉,繁衍,影响的结果。
10,如果以樊仲皮为受姓始祖,到现在才2700来年。
  如果到现在2800年,那可能是把皮出自于樊,列在“仲山甫”时代了。
  如果以子皮为受姓始祖,到现在才2550年。
如果以先祖皮正瑛1722年修谱时称皮氏受姓已3000年,那应该是公元前1300年,正好是商朝盘庚迁殷的时代。
  11,或许可以认为:樊仲皮受害后,其遗族为了躲避灾难(而离走皮氏邑),改樊姓归皮姓。
  12,春秋战国期间,姓和氏逐渐同一,皮姓就确定下来。先祖在撰写族谱的时候,可能考虑到“樊仲皮”的周天子血统的影响,就把他尊封为皮姓的始祖。


                               2011年春节

注:
本文所有‘史料’皆出自“百度搜索和百度文库”及“族谱”
欢迎讨论,并征集‘皮氏’资料(包括族谱资料),希望能追索皮氏发展和迁涉信息。
可以通过邮箱[email protected]联系。




欢迎光临 皮家人论坛 (http://pijiaren.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